wsui222 发表于 2024-8-17 06:24:24

常识对标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两化”重组再出发,化工央企融合路线图渐明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紫宸 2021年3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化”)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化工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同一日,中国中化也宣布了这一消息。化学品网络交易https://www.0elem.com/灵元素是专业的全球化工品线上交易平台,基于平台自建的强大的化学品物流与仓储,通过不断创新,提供优质的化工产品现货交易、化工原料采购,化工供应链优化以及配套服务等综合性服务。
https://img1.baidu.com/it/u=604035490,1698330333&fm=253&fmt=auto&app=138&f=JPEG?w=889&h=500

  根据中国中化介绍,为此次重组,新设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新公司,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整体划入新公司。后续,两家企业将积极、稳步推进本次联合重组。

  中国中化认为,“此次联合重组并组建新公司,将有助于打造一家行业领先的综合性化工集团,加速化学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业转型升级;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的有机协同互补,增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释放企业活力。”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行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部门。世界化学工业具有产业集中度高、规模效应突出、大企业主导等特点,发达经济体均拥有大型综合化工企业,在化学基础研发、新产品创制、产业链价值创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就重组一事,4月1日,经济观察报记者致电化工集团高层,该高层未予置评。

  4月2日,中国石化联合会信息和市场部主任祝昉向经济观察报表示,两化重组,从战略布局到规划,再到整个组织结构,做了全面的准备。从业务层面,两家化工央企“有重叠,也有差异,也有各自的专项和长处。”

  祝昉认为,合并重组后,两化从石油到化工品的全产业链得以强化;值得一提的是,农业化工在重组之后有望获得深度发展,这些均符合国家战略。同时,重组之后,两化势必要对庞大的产品和业务线进行一轮大范围的调整,舍弃一些红海业务,以期符合新的战略和市场定位。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在4月1日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央企重组势必要经过仔细的考量和论证,理论上讲,重组会获得更高的发展质量,但这依然要看落实的情况。

  中国中化表示,重组后的两化,致力于打造“科学技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一流综合化工企业”,这也是两化现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宁高宁的目标与愿景。

  2016年1月入主中国中化的宁高宁,迄今执掌中化满5年。这位新世纪以来央企改革领域的标志性人物,在过去20余年间,以国企“职业经理人”的角色重塑了华润集团和中粮集团。包括前中国中化人士在内的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基于行业间差异,这一次,宁高宁要面对的挑战似乎更大。

  重组之前

  2021年1月,中国中化和化工集团决定重组,但两化最早传出合并消息,可推至2016年10月。彼时,从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位上卸任的宁高宁履职中国中化不足9个月。

  许保利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两家企业虽然都属于央企,但溯源起来,二者的出身和业务特点依然很不一样。

  中化集团官网介绍显示,中国中化集团成立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现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化集团现设立能源、化工、农业、地产和金融五大事业部,控股“中化国际”(SH,600500)“中化化肥”(HK,00297)“中国金茂”(HK,00817)等多家上市公司。

  化工集团则是专业的化工公司,有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农用化学品、石油加工及炼化产品、橡胶轮胎、化工装备和科研设计等业务板块。

  许保利向经济观察报回忆,中化的前身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曾经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家外贸企业,曾专营进出口业务,受外经贸部管理,在历史上曾为中国最大的外贸企业。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外经贸部撤销,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由中央有关党政部门各司其责,进行管理,200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又被划入国资委成为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中央企业,后更名为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化工集团则是由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和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等原化工部直属企业重组基础上新设的央企,于2004年挂牌运营。

  化工集团是化工部的班底,中化则是原外经贸部的进出口企业,因这样的历史渊源,两家央企各自不断发展壮大。

  许保利认为,合并的确存在优势互补,中化的重要优势在贸易领域,化工集团则主要在生产领域。过去若干年,化工集团在先后并购了包括澳大利亚凯诺斯、法国安迪苏以及瑞士先正达之后,在生产端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4月1日,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就两化重组对外表示:“世界化学工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合作和全球化进程协同推进,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交织前行。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此次实施联合重组,将加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宁高宁心中的“两化”

  外界普遍的看法是,两化重组,历经数年酝酿到最终宣布实施,宁高宁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2016月1月,宁高宁出任中化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2018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决定,宁高宁兼任化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这位先后执掌过华润集团、中粮集团、蒙牛集团,中国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集团的央企领导人,因卓越的领导能力以及改革的魄力与热情,被外界形象称之为“红色摩根”、“国企的放牛娃”,宁高宁这个名字始终同国企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可查的官方消息看,仅在过去一年,宁高宁便频繁地去往两化下属地方企业调研。在2021新年致辞中,宁高宁介绍说,过去这一年两化积极推进重组,两化农业板块率先完成整合,先正达集团诞生,成为推动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作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和防御重大风险的重要途径”,重组后的两化要成为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不仅仅是规模,还包括战略、经营、研发创新、国际化,尤其是还有创新的能力。这是宁高宁在若干不同的场合表达过的观点,也是是他对两化融合和本次央企改革的愿景和目标。

  2021年2月8日,宁高宁在中化深化改革三年行动专题会议上说,未来的中化集团将是高度国际化的科技型公司,要以新的战略定位为核心,重建公司的管理体制,构建高通量的创新机器,将人才、资本、科技等各个变量平衡好、运用好,充分提升公司效率与竞争力,用5-10年的时间,将中化建设成为在产业地位、市场竞争力、创新活力等方面比肩巴斯夫、拜耳的全球一流化工企业。

  宁高宁认为,中化集团目前正沿着世界一流综合性化工企业的方向稳步迈进。

  从过去一年内的系列内部和公开发言中能看出,这位央企领导人对于中国化工产业发展的趋势性判断以及对于央企在其中的定位和作用的认识,而他对两化改革的逻辑也蕴含其中。

  2021年1月22日,中国中化和化工集团联合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宁高宁在会上说:“国有企业也要改革优化,但绝对不能否定、绝对不能削弱。这是基本的判断。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体制、发展道路有着重要影响。”两化需要“坚持国家战略和企业战略的统一。”

  宁高宁回顾说,中国化学工业最早从硫酸、烧碱开始,再到盐化工,再到化肥、涂料等。今天来看,中国的化学工业已经到了一个需要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国际竞争、拼研发、拼人才的阶段,这是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难得的发展机会。中国企业目前进入了一个分胜负、分地盘、比发展健康的长远发展阶段,过去四十年来靠规模、靠经济整体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改变。由此来讲,正在推进的两化重组是一个历史性的任务和机遇。

  2021年3月19日,宁高宁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谈及两化的业务布局表示,其一,必须做一个科技领先的、国际化、市场化的公司,产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二,要做成产业链、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企业,同时是环境友好的。园区和产业链是化工行业未来主要的发展模式,园区里有产业链,产业链里有科技含量,并且具备规模。同时,还要不断向消费链靠近,不能只销售中间产品,逐步延长产业链才能提高附加值,但所有产品必须是绿色、环保、环境友好的。

  宁高宁认为,目前,两化具有良好的业务基础、团队基础、财务基础,具备较强的发展的潜力,其优势、劣势和困难都已十分清晰。经过几年时间的整合、调整和巩固,两化能够建立起一个稳定的盈利基础,再经过三到五年的积累,真正形成一个健康运转的企业。

  宁高宁想要把他手中合二为一的央企变为一个充满创新能力的组织。

  中化一款杀螨虫的产品,因技术上的突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案例让宁高宁在一些场合津津乐道。在2020年9月2日的一次会议中,宁高宁说,中化创新转型时间不长,但尝到了甜头,应该继续将整个组织转变成一个创新型组织。

  业务融合

  祝昉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从业务层面看,中国中化和化工集团“有重叠,也有差异,也有各自的专项和长处。”

  中化有其贸易长项,同时,中化从过去的纯贸易企业一直在往实体企业转,通过战略性调整来增加产业链的稳定性。同时,中化还在做原油贸易,涉足炼油方面,在山东收购地方炼油企业。中国化工是化工传统企业,在轮胎、蛋氨酸、有机硅等产品领域有其专长。

  祝昉分析说,重组首先使得两化在石油化工产业链得以强化,并进一步提升其化工品研发和生产能力。中国有庞大的化工品市场,从油到化工,这是两化很重要的方向。

  “两家企业都是央企单位,下面有科研院所,未来需要突破软肋和短板,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这些需要有更大的投入,这是中小企业未必有精力和能力做到的。从这一点看,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合并。”祝昉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企业在农业化工领域均可圈可点。如中化这几年在农化领域发展地很快,将从事农药研发的沈阳化工研究院纳入了旗下,同时收购了农药生产领域的扬农集团,化肥则收购了鲁西。化工集团则收购了以色列的种子农药公司。

  “两化的重组,未来不仅是为农业提供服务,而是提供更深度的结合的服务,尽管离做到这一点,还有若干年的道路需要去走。”对此,祝昉分析评价说。

  祝昉的分析似乎有据可证。2121年两化年会上,宁高宁说:“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公司战略和国家战略统一,时至今日,先正达、MAP、未来的新材料,和中国的发展、国家战略的发展以及党和国家的要求之间的距离达到了从未有过之近,是历史把我们推到了这个位置。未来,我们的农业化学、材料化学会成为国家队的一员,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0年11月3日,两化联合召开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部署会议,宁高宁会上表示,未来两化要从业务布局、内部逻辑、上下游协同、产业选择、地域选择的合理性等方面加深思考。在产业链、供应链整合、研发投入产出、海内外研发结合、市场开发、MAP带动等方面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每一项都还在过程中。“在氟化工、作物营养、工程塑料等很多领域具有国内甚至国际领先位置,这些优势,为我们孕育了无限的创造性和可能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干成大事,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发展。”宁高宁说。

  不过,对于业务庞大的两家央企,合并之后势必还意味要对其业务进行一轮深入的梳理和调整。

  祝昉认为,中央国有企业可能需要舍弃红海市场,避开低端市场,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要“割肉”,去做差异化的竞争,这可能是决策者下一步要去考量的事情。

  重组挑战

  从华润,到中粮,再到切入两化,宁高宁过去不断创下的改革战绩,令外界对这位新世纪最富知名度的央企领导人寄予了厚望。

  在华润,宁高宁曾利用收购整合,在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电厂、制药、建材多个领域跑马圈地,华润从外贸公司转向了实业。

  执掌中粮11年间,多达几十起并购,中粮从当初立足于传统农业且带有政策性色彩的粮油贸易公司转变成为食品行业的巨头,并实现了诸多品牌产品与服务组合,宁高宁由此被外界誉为“并购之王”。

  2005年,到任中粮之后的宁高宁即提出了“全产业链”业务逻辑,并于2009年正式提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中粮的基因在此过程中得以改造。

  如今,两家化工央企,旗下数百年机构,主业分布在能源、农业、化工、地产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化工产业置身的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祝昉介绍,近年宏观经济面临波动,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加之,原油市场在很多时候要受制于海外市场,这给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下游纺织企业也在进入上游大炼油,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对于中化本身来说,还有房地产这样的非化工业务。

  4月1日,一位前中国中化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认为,贸易业务的利润率低,而中化在化工核心技术上还需要时间培育。化工行业与消费品行业不同,其行业技术壁垒更高,这些工业技术,只能靠长期积累、锻造,并购等手段也不能一蹴而就。

  企业文化同样需要融合。相对来说,中化更加传统,化工集团的市场化程度则更高一些。

  与此同时,体系庞大的央企,在管理上也存在挑战。央企层级太多,机制僵化,高层较难把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几个问题上。同时高层的决策承担的责任的风险都很大,没法做到真正授权,各级的积极性调动都更为困难。

  上述人士认为,两化整合的阻力不可谓不小。这既包括了复杂的人事整合,也包括难度很大的业务重整。

  "以目前看,同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相比,两化依然存在差距,尽管从表面看,工业技术,路程,机制差异似乎不大,但是深层次的经验、储备、文化,还是有所区别。“上述人士表示。而根据宁高宁的表述,他想要对标的,正是对标巴斯夫这样的跨国公司。

  许保利认为,国有企业仍有它的体制机制问题,但也有它的优势。国有企业在由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时期,是能够获得一些资源支持的,但其发展并不理想。而在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后,国有企业已经不再有来自有关方面的支持,但却实现了快速发展。原因就是不断推进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体制机制。因此,一个企业做得好不好,不在所有制,关键在于体制机制。

  祝昉认为,在党和政府强有力领导之下,近年国企做事的积极性明显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央企整合的速度和效果都可能会好于从前。

  出生于1958年的宁高宁今年63岁。外界担心,改革能够留给他的时间未必很多。但这位年逾花甲的央企“职业经理人”似乎依然壮志未减。

  外界评价认为,宁高宁在此前亲手操刀的国企改革实践中,将“职业经理人”的概念深入植入到了几家央企当中,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020年9月2日,宁高宁出现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同其他三位企业高层畅谈企业家精神。宁高宁说:“企业家包含了创造、创新和冒险的精神。对企业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前瞻性,他必须能够比一般的经济学家、一般的学者要更敏锐地观察到社会经济的变化。要创新创造,做不一样的事情。”

  宁高宁认为,国有企业也应该具有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性,否则企业就不能发展。

  宁高宁依然在孜孜追求他所看重的企业家创新。目前中化和中化工加在一起,原创和高技术含量产品带来的销售不到30%,他计划未来需要逐步提高这一比例。

  但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要实现创新基本上就是改变这个企业,“而不是简单设一个部门、搞一个研究院、做一个转化。”“需要改变的是整个组织,改变评价体系,改变组织结构,也改变用人模式。”

  在中化,这样的尝试正在展开,但宁高宁坦言,“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举报/反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识对标国际化工巨头巴斯夫!“两化”重组再出发,化工央企融合路线图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