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产品、技术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成为企业所面临的比管理效率更重要的课题。从“十二五”立项生物药的情况看,按适应症分类,肿瘤、感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立项依次排在前三甲,分别有99、62和24个课题数。然国内临床依旧需求大的肺结核在目前的立项中课题数为零。一个不起眼的数据,却反映出我国医药领域既是一个自主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追新的时代,真正前沿的塔尖式创新缺乏。 医疗器械
虽说创新是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支撑。但需要指出的是,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仍是桎梏国内产业发展的关键。可新药又是充满诱惑的,企业手中有一个或几个专利产品攫取高额利润不免让人眼红。于是一些企业常常在对研发结果的渴望和路径的曲折中纠结,看到新药牟利就紧追其后,等进入市场后又发现原来已是一片红海,回头再抱怨研发有多难,久而久之,创新就形成了一种群体性路径。 医疗供求信息
美国斯坦福大学谢德荪教授在《源创新——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创新之道》中阐述了他对创新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的飞速发展主要建立在引进、复制、大规模制造上,发展至现在已到瓶颈期。市场严酷的竞争倒逼企业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被创新。他将创新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科学创新,包括新科学理论、新产品及新科技,被称为始创新。这一类创新本身并无价值,科学创新的价值要被应用才能制造价值;第二类是商业创新,也就是创造新价值。这一类创新更好的保证了始创新价值的实现。事实上,我们一直与创新相伴,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形成技术屏障,难以达到高精尖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网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问题。专家认为,多数研发人才是单刀直入地一元思维人才,他们可根据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在某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然在研发领域,缺的是懂得研发路径,还拥有研发设计所需的哲学思维体系的人才。他们能够在破解问题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寻找灵感,并且懂得组织不同技能的人开展项目的系统研究。也就是说,要求研究者将市场思维融入研发设计体系,而这恰恰是中国式创新所缺少的。
浙公网安备 33060302000191号
浙ICP备11034705号 BBS专项电子公告通信管[2010]226号GMT+8, 2025-4-27 17:19 , Processed in 0.01966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