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微信朋友圈功能上线以来,卖面膜的,发鸡汤的,晒娃的,以及各种“不转不是中国人”、“十亿人民都震惊了”、“XXX致癌你还在吃”等等,猝不及防地攻占了我们的朋友圈,与此同时,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反而淹没于垃圾信息的洪流之中。
现在,微信官方放出大杀器,不管是微商,还是各种党,目测都将被逼死。有图有真相:
“疑似骚扰内容?”你同意还是不同意,答案设置简单粗暴,轻轻按下“同意”之后还有惊喜:
给你两个选项:
“不再看XX的朋友圈”or“希望减少看她/他的朋友圈”。什么意思?
前者效果等同于自己主动屏蔽某人朋友圈,而比较有意思的在于下面这条--“希望减少”。如何“减少”?标准是什么?如何判定?
这显然又是微信官方的“大数据”成果。
技术流的推测是酱紫哒:
1、微信如何判定在哪条朋友圈内容下面实行骚扰提示?
主要参考: A:文字中是否出现商品或商家信息 B:图片中包含营销信息 C:发布者的发布频次
2、所有的“同意”都是一次投票,类似于手机管家中对营销号码的标记。
结合以上两条,这些可能骚扰用户的信息会积累成为微信系统中的“大数据”,其可怕之处在于,通过不断优化,系统对于哪些信息以及哪些用户构成骚扰的算法会越来越精准。下一步至少存在两种可能性:
第一,针对朋友圈内容。被多人“同意”为骚扰信息的朋友圈内容会成为分析样本,提取出关键字,作为以后是否出现骚扰提示的判断依据。例如,一个微商发布的信息中包含“面膜”、“低价”等字眼,在这条信息被多人同意为骚扰之后,以后其他人发布的朋友圈内容中如果包含这些字眼,就有更大几率被系统实行骚扰判断。
第二,针对发布用户。朋友圈内容经常被其他人判定为骚扰信息的用户也可能面临一些制裁,举例而言,某微商一天发布200条朋友圈内容,其中150条被其他人“同意”为骚扰信息,那么他以后再发状态时会被直接屏蔽,甚至可能被暂停使用朋友圈功能。
这样一来,当你按下“希望减少”看某人的朋友圈之后,根据你之前的反馈,此人发的内容若有类似之前的骚扰信息,将不会再出现在你的朋友圈。
实质上,这套算法构成了朋友圈的“净化系统”:通过微信的主动提示以及用户反馈,恶意刷屏者、大量垃圾信息制造者等将会逐渐被“拉黑”,而那些之前被淹没的有价值信息则会重新脱颖而出。
对于广大微信用户而言,这是一个值得欢呼的举措,通过技术手段,我们可能重新拥有一个好玩、有趣、清净的朋友圈。
但对于微商而言,这却是一道死亡命令。想靠刷屏卖面膜?洗洗睡吧。大数据算法分分钟屏蔽你。
当然,算法不是万能的,对用户千差万别的真实需求可能有误判,对个别用户而言,有价值的信息或许会被屏蔽,而无用的垃圾信息继续露出。只能说,通过“大数据”算法的不断优化,误伤概率应该会越来越低。
但,还存在一种张小龙也无法干预的情形。随着用户好友人数在数量级上的飙升,朋友圈内容随之井喷,当你有5000好友时,他们发的内容一个人无论如何是看不过来的。
还是有终极解决方案!提示,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点击“我”--“设置”--“通用”--“功能”--“朋友圈”,轻轻按下“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