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ydtep 发表于 2021-4-2 09:22:52

做好产品的第一步,就是把握好需求,必须搞清楚每一个产品和功能的真正用户是谁。

对于C端产品,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因为设计者和使用者往往是重合的。但对于技术平台类产品、B端产品,这两者经常是错位的,即设计者可能并不是真正的用户。

gydtep 发表于 2021-4-2 09:35:22

举个例子,支fb的产品经理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用支fb付款、理财,他就是个典型的支fb用户,所以设计者与使用者就是同一个人。而在技术平台、B端产品当中,产品的设计者可以用自己的产品,但基本上仅限于做测试、做验证,真正的用户却是其他的人。

gydtep 发表于 2021-4-2 12:57:12

那时候,很多问题便豁然开朗了。

2 满足需求,不断“由浅入深”,修炼“无我境界”。
接着,让我们的思考再深入一些。

gydtep 发表于 2021-4-2 15:38:29

后来,我们借助大家熟知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这些事物,将概念体系改造成这样:达尔文是一个“实验平台”,里面可以创建“xxxx实验室”“yyyy实验室”,在每一个实验室当中,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这样,就好理解多了。

gydtep 发表于 2021-4-2 15:48:40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实验室中的角色命名进行了修改。

之前实验权限管理里面,有“管理员”、“成员”这两种常见的角色设置,我们同样参照现实生活中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岗位名称,将其改成了“实验室主任”和“研究员”。

gydtep 发表于 2021-4-2 19:22:34

在这个过程中,标注平台只是输出价值、为智能化助力,自己并没有从智能化中获益。

后来,我们就考虑把这个链条形成闭环,即让打标数据训练出的模型反哺回标注平台,从而实现“智能辅助标注”。

gydtep 发表于 2021-4-2 20:20:10

后来,我们就考虑把这个链条形成闭环,即让打标数据训练出的模型反哺回标注平台,从而实现“智能辅助标注”。

这样,将整个平台从“纯人工标注”,转变为了“智能辅助标注”,大大提升了标注效率、降低了标注成本。

gydtep 发表于 2021-4-2 21:05:29

比如,每个业务最开始接入知识图谱平台,为了解决自己的业务问题,就得从头建Schema、导数据。但随着平台的发展,沉淀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那么,后续的平台就能直接受益于之前沉淀的知识,而不一定要自己重新建设了。这就是,平台数据沉淀出的价值。

gydtep 发表于 2021-4-3 17:19:24

MyBase专属集群加持完全物理隔离能力,可以从数据库的实例来看,在一台非常大的物理服务器上面,某个用户买了4合8局,就隔一个4合8局给用户使用,其他客户的业务跟数据库实际也是在这个服务器上面,但也是通过隔离机制,用户买了多少就隔了多少给他用。

gydtep 发表于 2021-4-3 17:58:06

MyBase专属集群加持完全物理隔离能力,可以从数据库的实例来看,在一台非常大的物理服务器上面,某个用户买了4合8局,就隔一个4合8局给用户使用,其他客户的业务跟数据库实际也是在这个服务器上面,但也是通过隔离机制,用户买了多少就隔了多少给他用。
页: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查看完整版本: 免费领取阿里云服务器2000元代金券!